第一版(巴塞尔 1880)
图片尺寸:6784× 4837px
第二版(纽约 1880)
图片尺寸:3811 × 2313px
第三版(柏林 1883)
图片尺寸:4933 × 2628px
第五版(莱比锡 1886)
图片尺寸:2560 × 1322px
作品名称:The Isle of the Dead 死之岛
创作者:阿诺德·勃克林 Arnold Böcklin
创作年代:1886
风格:象征主义
体裁:寓言画
材质:油画
死之岛(德语:Die Toteninsel)是瑞士德籍画家阿诺德·勃克林最著名的一幅画作,也是拉赫曼尼诺夫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导演诺臣与监制纽顿的电影,也是罗杰·齐拉尼的小说。
这幅画作,勃克林一共画了数个不同的版本。所有版本都描绘一个划船手和一个被白色包裹着的,站着的人,在小船上划过黑暗的河/湖/海,向着一个群石耸立的岛出发。一般认为船上的白色影子是棺材。白色的人一般被认为是卡戎,而船下的则是阿格龙河。勃克林本人没有亲身在公众面前解释过这幅画的意义,画题的意义也是艺术品买家格列在1883年解释的。
画作的第二版现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1880年于初寡玛丽·比娜的要求下完成。画作的其他版本现存在瑞士巴塞尔、德国柏林和莱比锡。
完整版本清单如下:
(1880)-版画、油画,74 x 122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880)-版画、油画,111 X 115cm,巴塞尔
(1883)-版画、油画,80 X 150cm,柏林
(1884)-铜画、油画,81 x 151c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毁
(1886)-80 x 150cm,莱比锡
作品赏析:
画面中一座四面被海水包围的孤岛,高高地突出在水面上,到处都是怪石和悬崖绝壁,在几乎令人窒息的阴暗背景下,一艘小船划向岛上,一个白衣男子正静立于船首一一他代表着死神。
画中描绘的是传说中渡神夏隆(Charon)渡送亡灵越过冥河前往地府——一个满布岩石和柏树的小岛等情景的一幅画。 画中云层低沉、阴暗的天空,层叠笼照在郁青色的海面上;一座孤立的岛屿,突兀地耸立海中。岛的四周遍布岩石峭壁,中央植有高耸入云的柏树。 岛的右面岩壁上,雕刻着上下两列的停尸岩洞(类似中世纪教堂地下幕场的穴洞)。 海面上一叶孤舟,正放了桨任其慢慢漂进孤岛正中央柏树阴郁的狭小港湾。 小舟上停放一具棺木,渡神夏隆全身闪白,佝偻着身驱立于舟上,在晦暗的空间中闪现出画面的焦点。
曾有这样的说法:闪白矗立的夏隆是男性的象征,而柏树幽暗的狭小港湾则是女性的象征;代表浸渍子宫的海水,亦代表了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而柏树自古来即为死之象征,亦是建造十字架复活的原料。夏隆带领着亡魂,在宇宙开天辟地的混沌中,进入死之岛阴郁的港湾。 如此死与生,在这亦始亦终的死之岛,完成了它交替循回的过程。这是毕克林──这位画家对生命与死亡提出的概念。
画家简介:
阿诺德·勃克林(德语:Arnold Böcklin,1827年10月16日—1901年1月16日)是一名瑞士象征主义画家。
他早年曾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习风景绘画,并在那里认识了费尔巴哈,两人成为好朋友。此后他到处旅行,曾到过布鲁塞尔、苏黎世、日内瓦和罗马,参观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并浏览地中海沿岸的风景,这种影响使他作品的风格带上寓意和神秘的色彩。
1858年,勃克林在魏玛美术学校任教,直到1861年为止。1866年,他在瑞士巴塞尔定居,并为巴塞尔公立艺术陈列馆创作了以神话为题材的装饰壁画。1871年,他迁居到慕尼黑。1885年,移居瑞士的霍廷根(Hottingen),最后定居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菲埃索尔。
勃克林对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死之岛》也为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提供了灵感,使其成做了交响乐《死之岛》。1904年,威瑟特(Otto Weisert)创造了新艺术字体并取名为“勃克林体”,许多大写字体都有很长的卷须。“勃克林体”受到后来的“嬉皮运动”青睐,并被20世纪70年代的画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