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名录》是于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时建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遗产的提名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经历若干程序和相对漫长的时间。而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明,不断传承。
1972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对文化遗产的建筑群类别定义为: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20世纪,在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建筑孕育而生,其中共有46个作品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现代主义四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安东尼奥·高迪,路易斯·巴拉甘,奥斯卡·尼迈耶,阿尔瓦·阿尔托,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和约恩·乌松等著名建筑师的作品。
本文挑选了10位建筑大师被评为世界遗产的作品,一起来看,什么样的建筑能被载入人类文明史册?又是哪位建筑师入选世界遗产的作品最多?
– 01 –
密斯·凡·德·罗
1座世界遗产
第一位要介绍的是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他出生于德国,也是包豪斯学校的校长。他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在密斯众多代表作中,图根哈特别墅最终成功申遗,成为唯一入选作品。
图根哈特别墅
图根哈特别墅位于布尔诺北部的半山腰上,北面与施瓦茨菲尔德街相临。这里既可以看到布尔诺市地标性建筑斯比克城堡,又拥有良好的临街景观。
建筑从街道看是一个白色的单层体量,是一个,低陷着的、标准的矩形。而从内部的花园看,则是一栋三层高的别墅,开放的立面,与其宏伟的气质,与街道呈现出的截然不同。
几个大的开洞沿水平方向展开。屋顶楼板将几个内部的功能块连接起来,东侧是卧室,西侧是仓库和佣人房。中间则是通透的公共区域。
入口处是一个弧形的乳白色玻璃墙,这里也是通向上层的楼梯间。站在玻璃体内可以感受到从透光玻璃照射进来的柔和又明亮的光线。
密斯经典的十字形细钢柱也被运用在内,表层度铬,完全隐匿钢柱接合点。
密斯以他设计的种种现代家具,代替传统的墙体,对家庭空间作以分隔;让这个看上去非常摩登现代的家庭,既保留了一丝传统住宅空间的脉络,又可以丰富日常的生活。
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普遍认为,“图根哈特别墅”是密斯在欧洲设计的最漂亮的住宅。
– 02 –
路易斯·巴拉甘
1座世界遗产
巴拉甘是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灵感根植于墨西哥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语言。简洁的建筑体量,私密性的内向空间,对色彩、光线、阴影、水流出神如画地运用,为巴拉甘赢得了「建筑诗人」的美誉。巴拉甘生前居住和工作的故居,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的建筑风格,也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作品。
路易斯·巴拉甘自宅与工作室
1947年,巴拉甘建造了自己的住宅兼工作室,成为墨西哥名流云集的地方。在这里,建筑师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后来中途几经修改,如今成为巴拉甘纪念馆。
故居采用了墨西哥传统的内向式庭院,灰白色的外墙与普通民居保持一致,从街道看完全融入到邻里之中。而进入内侧,则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房间都换成了彩色的墙壁。
房间的组织介于有序与松散之间,前厅、起居室、餐厅、书房, 这些特质鲜明大房间自由地散落在平面中。就像一堆大大小小的房间聚合在一起。每个房间形态各异,但最终又像俄罗斯方块一样紧凑地充满了整个场地。
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场地的高差,功能空间也得以在不同的标高以错层的方式组合起来,并用楼梯将错层一一连接,形成一条螺旋状的流线。
高低不同的墙面,作为隔断划分出不同空间的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光影变化效果。所有的房间面向花园开巨窗,墙面有拉毛的质感,与轻巧出挑的木质楼梯形成强烈的反差。
色彩的运用让建筑更为丰富,门厅的黄白相间,楼梯井下方洋红色的墙面。到了书房和工作室则采用了黄色的地板,餐厅又变成洋红色。多彩而不咋朗,光与色彩让住宅有了一种自发的生长性。
– 03
格里特·里特维尔德
1座世界遗产
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也是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战期间,荷兰前卫的艺术家,建筑师们,在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建设性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几何式结构单体为表达方式的全新艺术流派——风格派。
施罗德住宅成为唯一建成的分离派建筑,也因此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作品。
施罗德住宅
作为著名的“风格派”运动(De Stijl)在建筑领域唯一建成的作品,施罗德住宅是现代建筑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
从外立面来看,施罗德住宅借鉴了蒙德里安画作的立体构成,主体的墙面作为背景被涂刷成中性的灰色和白色,而立柱、栏杆等线性构件则大胆的使用了红、黄、蓝的原色与之形成对比,并在视觉上增强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感,为室内的设计预留出发挥的余地。
这些构件、体块从室外到室内尽可能保持一致,颜色区别不大,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连通。窗户的内置铰链使得其可以与墙体呈90度打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立面上的“风格派”。
针对施罗德夫人对开放式空间的要求,里特费尔德将许多家具与空间结构进行巧妙结合,使家具成为空间的延续而非单一的可活动物或障碍物,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内墙,增强空间之间的流通性。
04
约恩·乌松
1座世界遗产
约恩·乌松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曾经也是一名水手,游历于各国之间。他扎根于历史,把不同国家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尼歌剧院,建成后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地标式建筑,占地共1.84公顷,整体外形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三组贝壳,共10块大壳片组成,坐落在巨星的花岗岩石基座上。
高低大小不一的贝壳朝向不同的方向,最后的一块高达67米。这些贝壳有的面向海湾,如同要拥抱大海,有的则背向海湾,朝着街道而立。
这些贝壳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在阳光照映下,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
除了“壳”上的瓷砖和门厅的玻璃幕墙外,这座建筑物的外部很大一部分都覆盖由拉娜出产的粉色花岗岩面板。重要的内部表面处理 用到由新南威尔士北部的沃科普出产的澳大利亚白桦胶合板。
– 05 –
奥斯卡·尼迈耶
2座世界遗产
奥斯卡·尼迈耶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是著名的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他终其一生寻求线条带来的美感,将艺术融入建筑,从而创造出自由而富有动态的“混凝土曲线美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巴西特色的、自由的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奥斯卡·尼迈尔和卢西奥·科斯塔共同规划的城市以及建筑群,以及潘普利亚现代建筑群。
巴西议会大厦
摄影师 :Flickr User may_inthesky, Andrew Prokos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和联邦区政府所在地,位于巴西中心,这个的新规划的城市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被誉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丰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历史最短的“世界遗产”。
卢西奥·科斯塔为巴西利亚设计的城市总布局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而在鸟的头部、坐落于中轴线东翼绿地之中的正是由著名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所设计的巴西议会大厦。
大厦由两院会议厅和办公楼组成。国会大厦的两座楼并立,中间有过道相连,成“H”形。前者为一长240米、宽80米的扁平体,上面并置一仰一覆的两个碗形体,上仰的众议院会议厅,下覆的是参议院会议厅。会议厅的后面是高27层的办公楼。
巴西议会大厦或许不是巴西利亚建筑群中最著名或者最受欢迎的,但它一定是最与众不同,最能体现巴西利亚之于巴西政府象征意义的。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这个造型同时寓意着“以人为本”和“人类主宰世界”。
潘普利亚现代建筑
– 06 –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3座世界遗产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艺术设计师与建筑企业家的统一和设计典型系列化和标准。
格罗皮乌斯的3个作品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著名的包豪斯校区,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建筑法古斯工厂以及柏林现代主义住区。
包豪斯校区
© Thomas Lewandovski
包豪斯校区总面积近一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室、车间、办公、礼堂、饭厅及高年级学生的宿舍。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在设计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 Thomas Lewandovski
建筑从实际功能出发,按照各个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和关系得到各自的体型和位置。
© Thomas Lewandovski
校舍中各个功能块之间分区明确,又被方便的连接起来,第一部分是包豪斯的教学用房,主要是各科的工艺车间。
© Thomas Lewandovski
第二部分是包豪斯的生活用房,第三部分是职业学校两楼之间有过街楼相连。两层的过街楼中是办公和教员室。
© Thomas Lewandovski
除了包豪斯教学楼是框架结构之外,其余都是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都以其本色来凸显出材料的美。
© Thomas Lewandovski
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运用窗与墙、混凝土与玻璃、竖向与横向、光与影的对比手法,使得空间形象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多样。
© Thomas Lewandovski
法古斯工厂
柏林现代主义住区